民间音乐家孙文明的二胡艺术

发布时间:2020-04-09 18:22  作者:孙以诚

  编者按:多年来,很多专家学者以及音乐爱好者研究孙文明先生的作品及其艺术价值,留下一批有学术意义的文章,本报将陆续刊登部分文章。

  在中国二胡百年发展的历程中,民间音乐家孙文明是与刘天华、华彥钧齐名的三大宗师之一,他短暂的一生为中国二胡留下了十一首优秀的创作作品,发明了许多独具个人特色的二胡演奏技法,为中国二胡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于1928年6月3日(农历4月16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上虞,四岁时患天花双目失明,1940年十二岁时母亲为了他的生计送他跟随姨夫丁兆灿﹙道士﹚学算命。当年底他的母亲去世,家境顿趋窘迫。十三岁时他离开家乡,颠沛流浪,辗转于杭嘉湖一带,靠算命糊口。算命流浪期间,他自学二胡,辗转多人拜师学艺,由于他天资异人,虚心好学,二胡技艺迅速提高。1950年12月因算命难以维持生活,他下决心以专门演奏二胡为业。1952年春,他流浪到上海奉贤入赘潘家,与潘百祥之长女潘亚娥结婚,生活得以安定。他常在茶馆、书场拉二胡为生,由于他创作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作品,并模仿戏曲、曲艺等唱腔及自然界各种声音,他的演奏非常受老百姓的欢迎,1956年奉贤报的记者王昌年采访报道了他,从此在奉贤南桥他成为家喻户晓的盲艺人。1956年12月与1957年3月他先后被当地政府推荐选拔到南京、北京参加了江苏省与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荣获优秀演员奖和二胡演奏二等奖,受到朱德委员长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他演奏的《流波曲》等曲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立即风行全国,六十年代起,《流波曲》就在中央、上海等音乐学院作为二胡教材,广为流传。1959年至1961年,他先后受聘在上海民族乐团、上海音乐学院担任客座教授,培养了六名学生。1962年12月13日因病去世,年仅34岁。

  孙文明在茶馆书场演出时能演奏一百六、七十首乐曲,可惜他在上海音乐学院临别时只录下了十一首二胡曲,幸好这十一首二胡曲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他全场演奏的慨况,有开场曲《四方曲》,有结束时欢送听众的的《送听》,中间有他创作的《流波曲》《弹乐》《人静心安》《夜静箫声》《春秋会》,还有他的模似音乐《杜十娘》《志愿军归国》《送春》《二弦光亮》,这十一首二胡曲基本体现了当年演奏的全貌。

  分析他创作的二胡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中国二胡的贡献是十分重大的。在他的作品与演奏中可以看出他对二胡进行了大胆地革新与创造,特别是他独创的一些演奏技法,是非常独特的,甚至是具有开创意义地。

  孙文明二胡演奏的特点如下:

  一、孙文明的二胡:

  他的二胡是铜管圆木筒,一次他在投宿的小旅馆里摸到了旧床架上的一根铜管,他讨来请人为他加工改制了铜管二胡。琴筒是圆木筒,直径约9—9.5公分。铜杆较长,琴码至下轸子的距离约62—63公分,比一般二胡长约5公分左右。千斤用钢钩子,高度不固定,但比一般二胡高。码子常用火柴杆折叠而成,有时也用钢丝码。琴弦也较粗,一般用中、老弦。在码子到琴筒底部的琴面上不垫海棉、布条之类的东西,由于这些措施使他的二胡琴声洪亮而浑厚,但略显粗糙。因此他吸取了粤胡的持琴法,将琴筒夹于两腿之间。利用两腿夹琴的多少来控制噪音及音量、音色。这样的持琴法还可使高音区有较好的明亮度。如奏《志愿军归国》中火车鸣叫声及车轮滾动的巨响声时,琴面与右腿的接触面最少,使音量最响,而奏《弹乐》时,由于音乐多在高音区进行,就要让琴面与右腿的接触稍大些,以保持高音区的音色乾净清亮。

  二、孙文明二胡定弦:

  他传下的十一首乐曲,共有五种定弦:

  1、五度定弦:如《流波曲》、《四方曲》、《春秋会》、《杜十娘》

  2、八度定弦(外弦独拉、双马尾双音演奏):如《人静心安》、《送听》

  3、无千斤(五度定弦):如《弹乐》

  4、无千斤内弦独弦演奏:如《夜静箫声》

  5、同度定弦:如《送春》

  三、左手演奏技法特点:

  (一)模似乐曲的演奏法:

  孙文明由于常在茶馆书场演出,为了迎合老百姓的口味,他常常模似地方戏曲、民间小调及自然界各种声音和生活中的场景,比如最受欢迎的是《志愿军归国》《二弦光亮》《杜十娘》《送春》等,他在模似音乐中常在单根弦上灵活地运用换把滑音在行音区模仿唱腔以及各种自然音响。其手法特点为:换把多、跳动大、滑音多、音区高等特点。而且用一根手指模拟唱腔,如《杜十娘》中的唱腔他用左手食指上下滑动,这种按指的方法是左小臂手腕直上直下大幅度的跳把,但有些音程小的乐句则用一指上下滑动则可。而《志愿军归国》这样的乐曲他运用了许多特殊的技法,如双弦奏和声、内外弦交替,甚至在模似火车声汽笛鸣叫声的效果时,他采用绞动轸子改变琴弦张力的方法拉奏,鸣叫声十分逼真。这真是奇思妙想大胆地创造,至今无人能模似出他的这种音响效果。

  (二)从他创作的艺术作品来看,他有许多独创的演奏法:

  1、“连顿弓”:在《流波曲》的开始右手起弓时,先微微一顿,然后顺势带出平稳的长弓,即先奏重音随之连弓,也就是奏出音头来紧接着连弓。

  2、“碰弦”:用食指的指肚轻碰空弦,音色清新。与颤音不同的是只打弦一次,不是连续的颤音。如《流波曲》中第40小节第三拍的2与第四拍的低音5。

  3、“透波音”:先奏空弦音轻轻一透,隐约可闻,然后即按食指奏出波音的效果,如《流波曲》中第4小节第四拍的6,就是先透空弦5,落在6音上再小揉弦奏出波音来。

  4、常用三指代替小指。比较典型的是他在《流波曲》中高音1都是用三指按弦。这是因为三指按弦有力度,并且按音时带有一点小滑音,有着特殊的效果。

  5、中指换把及回滑音,一般的换把多用食指及作回滑音,而孙文明的乐曲高把位较多以中指换把与作回滑音,如《流波曲》是换把多用中指并回滑。

  6、高把位起音:二胡的传统把位分上、中、下、高四个把位,通常演奏多用上、中把位,其次用下把位,高把位较少用。而孙文明却经常在下把位或高把位进行演奏。甚至有的乐曲的开始就在下把位或高把位出现。如《弹乐》、《人静心安》、《送听》、《夜静箫声》等曲的开始音都是在高把位的音区上。

  7、常用大跳把:如《春秋会》第三段的连续大跳、《人静心安》的开始段的乐句都是如此。

  8、小六度音切把:一般是四度音,最多五度音一个把位,孙文明在《人静心安》第三段内弦演奏都是六度音一个把位,一、二指及三、四指都是小三度。一指与四指是小六度。而在《送听》中的高把位全是用小六度切把,这样演奏起来十分方便。小六度切把是孙文明二胡演奏的一个重要特点。

  9、一指换把:在《人静心安》中第二段中的第62至66小节连续跨小节的连弓时,下行换把均用一指一个一个音地下行换把,这是孙文明的一大特色。

  10、虚、实指的交替应用:虚指即左手指按弦的压力较小,其音色较纤细、透明,音色如泛音或近似泛音。实指即左手按弦的压力较大,其音色结实、浑厚。灵活运用虚、实指也是孙文明二胡演奏的重要特点之一。如《流波曲》中由于运用了虚、实指交替的手法,使音乐的色彩有了明显的对比,深刻地表现了心潮起伏不平静的意境。又如《夜静箫声》,为了奏出洞箫的清澈透明的音色,全曲均用虚指轻按。

  11、迟到揉弦:在《流波曲》中他多用的是迟到揉弦的方法,根据节拍时值的不同,用不同的迟到揉弦。二分音附时揉在第二拍;三拍时揉的第三拍;四拍时则揉在第三、四拍上。这样很好地表现了孙文明拉《流波曲》时的心境。

  12、单音双音的交替使用:《送春》一曲的主旋律开始用内弦单拉,然后用双弦双音奏出后段旋律,表现一人领唱众人合唱,奏出四胡的效果。

  13、左右手不同节奏的拨弦:《送春》一曲每段的间奏拨弦非常有特色,模仿锣与鼓不同的节奏,左右手的不同节奏拨弦与弹弓配合在一起,表现出跳跃欢快的气氛。

  四、右手的演奏特点:

  1、托丝拉法:
  这是孙文明独创的运弓演奏法,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虚弓”,在《流波曲》中高音区就用了虚弓表现他对过往痛苦生活的回忆;而在《夜静箫声》中全曲都是用虚弓演奏,所谓虚弓是指运弓时弓子擦弦时的力度最小时所发的音响,也即通常说的“提着劲拉”,控制好运弓的力度。孙文明用这种弓法,配合左手的虚指连续奏出泛音或近似泛音的音色,再结合洞箫声式的揉弦,成功地创造出洞箫的音色。这是他的重要风格之一。

  2、弹弓的运用:
  孙文明在《弹乐》一曲中为模仿评弹伴奏乐器琵琶、三弦弹奏的颗粒性音响,创造了弹弓的奏法。其方法是,利用右手腕的弹性将弓子急速地向琴弦弹去,而后立即转用虚弓。这样其弓头像弹拨乐弹、挑之声,虚弓部分好像弹、挑后的余音。这种弓法在《弹乐》一曲中运用非常出色。这种弓法在他的其他几首曲子中也得到充分的运用。

  除了这种弹后接虚弓的弓法外,还有弹后接实弓,及弹后接介乎虚、实之间的各种不同力度的拉弓。我们分别称之弹后虚、弹后实 、弹拉弓。这更是孙文明演奏的重要特点之一。

  3、双马尾双弦奏法:
  他在《人静心安》《送听》《送春》曲中用了双马尾双弦的奏法。就是他将马尾一分为二,一股放在外弦外面,一股放在二根弦中间,右手的无名指放在马尾中间,控制内弦,中指压在外马尾处控制外弦,奏出双音的效果。

  4、此外还有一种在二胡传统演奏手法中称为“压弓”的弓法,其演奏方法是先将弓毛压在琴弦上,然后右手腕很有弹性地拉出,拉出后保持弓毛擦弦的力度,其音响饱满有力。由于奏此弓法时弓毛需预先压住琴弦,因此只能用于乐曲的开始或休止后的音符,因此孙文明常于乐曲开始句或句逗间隔处用“压弓”。

综上所述,孙文明的二胡演奏从乐器的结构、定弦到左、右手的演奏技法均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他出色地运用右手的弹弓、虚、实弓、双毛弓等技法,配合左右手的各种指法,创造了自己独特的二胡演奏风格,尤以刚柔结合、虚、实对比、音色变化等方面,确有其独到之功,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

  孙文明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间艺人,他吃尽了人世间的苦,但他不屈服于命运,以坚强的意志虚心好学、刻苦练习,思维活跃,勇于创新。他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的积蓄,加上他的天资聪慧、勤奋,他没有条件学习作曲,却无师自通,他创作的二胡曲每首都有明确的主题,立意明确,主题鲜明,内容深刻,因此他创作的乐曲很接地气,深受平民百姓的欢迎。他大胆革新,他创作的《弹乐》破天荒地不用千斤,打破了中国二胡从明朝开始用千斤的传统历史,成为第一人。他创造出的许多新奇的演奏手法是对中国二胡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如今我们在复兴中华,继承传统文化的时代,学习孙文明的二胡艺术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Copyright © 2020-2015 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弓弦乐学会、北京华夏璇音艺术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 备案号:京ICP备11008012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