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获奖选手访谈

发布时间:2023-11-06 13:10  作者:民族弓弦艺术




图片
640.png

编者按:10月25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成都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在成都圆满闭幕。260余名参赛选手经过42场比赛的激烈角逐,最终决出了声乐(民族)声乐(美声)二胡、小提琴等4个比赛项目的前五名。《音乐周报》专访了获奖的20名选手,请他们谈了学艺经历、比赛心得。我们特别转发二胡组别的五名获金钟奖选手的专访实录,分享给大家!


文 | 陈茴茴


章海玥:把更多经历投入音乐表达


640.jpg

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第一名章海玥


目前在中央音乐学院师从于红梅攻读博士学位的章海玥,第三次站上了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的赛场。从高三时懵懵懂懂初入赛场,到如今站上决赛领奖台,回望自己的每一次参赛,她清晰地看到自己在二胡专业道路上成长的脚印。


对比前两次参赛,章海玥在准备和参加本次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最大的成长是对"拉琴"这件事情的认识有了更大的提升——不是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开始考虑更多音乐深层的内容,学会放下一些关于音乐的"形"的东西,开始更在意音乐的"神"。


每次遇到新作品,章海玥的习惯是预先做好大量的案头工作。第二次参加金钟奖时决赛必选曲目、作曲家王建民的《第五二胡狂想曲》,以及本次必选曲目《第六二胡狂想曲》,都经历了这样一个历程。"五狂"具有内蒙古音乐风格,"六狂"则是西藏音乐色彩浓厚,章海玥在接触作品前,都要先详细了解当地文化与历史背景。例如"六狂"中跺脚和拍弓杆的部分与藏族的舞蹈紧密相关,表现的是藏族人民热情奔放、动感明快的音乐形象。她还注意到风格性的演奏技巧在现代作品中如何运用和运用多少的问题。"六狂"作为一首现代二胡作品,每一个打音、滑音、揉弦的运用是需要特别注意和小心的,章海玥在不破坏音乐线条的前提下,演奏上不断做调整和取舍,精益求精,致力于演奏出既有民族韵味又富有现代气息的《第六二胡狂想曲》。


决赛中,章海玥的自选曲目《天香》原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常平创作的二胡协奏曲。为了此次比赛,常平与其学生刘馨聪(决赛时担任钢琴伴奏),专门将原来32分钟的协奏曲版本改编成8分钟的二胡与钢琴版本。备赛过程中,章海玥与常平教授、刘馨聪多次磨合和交流,前后修改了十多次,最终确定了在决赛中呈现的这个版本。"常老师和刘馨聪同学每一次的调整都让这个曲子变得更精彩,我感谢他们的付出。"章海玥说。


7岁开始学琴,章海玥从小参加过大大小小各种比赛。参加金钟奖这类大型比赛的经历,对她专业上的精进是一种无形的督促,她会很自觉地练习许多风格各异的曲目,大大拓展了自己的曲目积累。同时各种比赛和不同赛制的设定,对章海玥来说也都是一次又一次的历练,不仅是技艺上的也是心态上的,这使得她得到了较为全面的成长。


在备赛过程中,导师于红梅是章海玥的"定心神针"。比赛的过程中,她紧张的情绪一直持续着,于老师的鼓励让她重新调整状态,以最自信最积极的一面来迎接比赛。在于老师的引导下,章海玥将大部分精力放在音乐的表达上,例如,如何把作品内容和作曲家的意图通过二胡完好地、准确地呈现给听众,让听众感受到一个立体、生动、鲜活的音乐世界,而不是停留于技术层面的难或易。当章海玥再次沉浸于音乐中时,她忘却了紧张、担心和压力,以积极饱满的状态发挥出最佳实力,最终出色地完成了金钟奖的比赛,并赢得了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


对于几次参加金钟奖的经历,章海玥感恩中国音乐家协会搭建的平台与提供的机会,让自己和很多年轻选手可以在这个舞台上成长,也感恩自己每次参赛过程都得到学校和各位老师的帮助和鼓励。金钟奖是非常有分量的奖项,相对于获奖的喜悦与自豪,章海玥觉得这个奖项带给自己更多的是鞭策。"获奖既是一种肯定也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要保有一颗敬畏之心,向各位先贤、前辈们学习、靠拢,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二胡事业付出一份努力。"章海玥说。



谭欣:"金钟"见证我一路成长


640 (1).jpg
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第二名谭欣


谭欣,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二年级在读,师从于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宋飞教授。2018年曾参加中国音乐小金钟全国二胡展演获专业组第一名,今年参加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奖,谭欣先后共参加了两届"小金钟"、两届金钟奖。"学琴的路上,'金钟'是我一路成长的见证。"


此次参加金钟奖,谭欣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抽签小插曲"。复赛结束后进行半决赛抽签,结果出来是11点30分,14点30分半决赛就正式开始,根据此次金钟奖的比赛流程,选手需要13点30分赶到赛场备赛。谭欣抽到的是1号,这意味着她需要迅速从复赛状态转换到半决赛。她回忆,当时别说是练琴热身,甚至连调琴的时间都是非常紧张的。即便之前有参加大大小小比赛的经验,这样的经历也是谭欣从未遇到过的。一阵紧张后她飞快安定下来,努力调整,以适应比赛状态。非常巧的是,决赛她抽到的出场顺序是最后一个,因为金钟奖决赛环节每个选手的赛程都很长,最后一个出场的选手意味着等待的时间最长,心理上的压力也最大。虽然也有等待到深夜对自己体力和状态会不会有影响的担心,但谭欣不断地提醒自己,不同的出场顺序,对选手而言只是适应比赛的节奏不同,不应该是演奏状态的不同,重要的是如何减少抽签顺序对自己演奏状态的影响,"无论第几个出场,重要的是面对比赛时付出自己100%的努力与热情。"决赛当晚,当谭欣作为最后一名选手上台时,已是接近晚上11点30分,她依然以饱满的状态,在台上实现自己与乐团、与指挥、与评委、与观众的良好互动。


面对此次二胡组决赛必选曲目、由作曲家王建民创作的二胡协奏曲《第六二胡狂想曲》,谭欣拿到谱子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作曲家强烈个人风格、与之前几部二胡狂想曲呼应带来了"无比熟悉的配方"。"六狂"带有浓厚的西藏风格,而谭欣此前正好去过西藏,对当地的音乐、舞蹈、自然风光、人文风情等都有十分直观和深刻的感受,瞬间在作品里感受到了一种格外亲切的情感共鸣。为此,她将作曲家在作品中想要体现的音乐内涵、情感,与自己实地采风经历相结合,形成了自己演奏这部作品的个人特色。


这几届金钟奖二胡组决赛的必选曲目都是中国音乐家协会委约作曲家创作的新作品,每位选手拿到的都是新曲谱,相当于都是每个人的"首演",没有任何可参考的版本,很多细节需要选手自己琢磨、学习。谭欣说,自己的导师、二胡演奏家宋飞非常重视对学生的重奏训练,重奏训练贯穿自己从附中、大学到研究生的学习过程。她跟随宋飞老师参加多次弓弦艺术节,接触到各种风格的作品,其中就有很多二胡新作品,拓展眼界的同时也积累很多经验。从2017年开始,谭欣陆续首演了不少新作品,如《塔吉克舞曲》二胡版(2017年)、《牛郎织女》《京剧媚影》(2019年)、《竞——竞技的秧歌》(2020年)、《人生如戏Ⅱ 》《太湖石歌》(2021年)、《鹿柴》《乘风》(2022年),作为一名青年演奏者开始不断探索新作品的历程。尤其是《塔吉克舞曲》二胡版这部作品,是一首由西方乐器小提琴演绎中国音乐元素的作品,改编成为二胡版本后,变成了中国乐器演绎中国音乐元素,谭欣认为这是一种"落叶归根"之感,她在演奏中既找到中国音乐元素的影子,保持作品之美,也努力突出二胡这件乐器的特色。在首演这些新作品的过程中,谭欣不断与老师、作曲家多次沟通,逐渐积累了如何迅速攻克一部新作品的经验,也为她此次能在短时间内练好"六狂"打下了宝贵基础。


谭欣说,中国音乐金钟奖是对音乐学子学习的最高见证,但自己的音乐之路还很漫长,这次得奖不是终点,而是音乐新阶段的开始,音乐路上持续学习的状态才是最重要的。希望自己可以带着金钟奖的认可,在音乐之路、人生之路上走得更远。



李仓枭:一次难忘的人生体验


640 (2).jpg

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第三名李仓枭


距离李仓枭上一次踏上中国金钟奖的舞台,已经过去8年时间。2015年参赛时,她还是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大二的学生;这一次,她已经获得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学位,并成为四川音乐学院一名二胡青年教师。


从学生到教师,8年里变化的不仅仅是时间、身份,还有李仓枭对自己的认识和参加金钟奖的心境。上一次参赛,作为一个懵懂的二胡学子,李仓枭觉得无论是对自我还是对作品的认识,都还处于一个启蒙阶段。对自己,更多的认识是模糊的;对作品,更多的认识还是来自老师手把手、口传心授的教学。通过这几年的学习、进阶,思考、沉淀,她对自我的认识变得清晰的同时,对于二胡演奏和作品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一次站在金钟奖的舞台上,李仓枭感觉自己更平和,甚至没有感觉到这是一场比赛。这几年她逐渐形成一种认识:音乐表演其实是把不同演奏者内心的感觉、情感、思考通过演奏外显出来,在音乐艺术中开启一个个的新世界,而金钟奖正是其中一个开启音乐新世界的平台。"比赛结果不是检验艺术的全部标准,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和表达,归根结底源自个人对艺术的追求,这是一种纯粹的追求。"李仓枭觉得,这种心态让自己在这次金钟奖比赛中非常享受这个舞台。


谈到这次金钟奖,李仓枭最大的感受是"作品多,强度大"。本届金钟奖二胡比赛参赛选手一共要准备10首曲目,包括传统作品、民间音乐、文人音乐、现代作品,如阿炳的作品属于民间音乐,刘天华的作品属于文人音乐,还有委约作曲家新创作的二胡协奏曲这样的大型作品。李仓枭自选的曲目也是大型协奏曲,无形间让备赛的强度和压力变得更大。备赛期间,她还参加了几场已经安排好的演出,完成自己的专场音乐会。在距离金钟奖开赛仅有半个月的9月28日,她与贵州交响乐团完成了一个时长近20分钟的二胡协奏曲新作品首演。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怀疑自己能否在短时间内练习并完成数量如此多且不同风格和类型的曲目。


最终,这样一段充满挑战并坚持下来的时光也成为她难得的人生体验。回头看去,也许不完美的地方很多,但她觉得体验的过程就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这个过程中,她的导师、二胡演奏家于红梅给予她悉心指导,她新入职的四川音乐学院给予她各方面的支持,这些无形中都赋予她力量。


从小学五年级第一次演奏作曲家王建民创作的《第二二胡狂想曲》,到中学后开始拉"一狂""三狂",李仓枭直言对于王建民老师的作品非常熟悉。这次金钟奖半决赛时她还准备了"四狂"。"王老师的作品从技术上来说都是很难的,但我觉得再高难度的技术也是工具,作为演奏者更多的是要在音乐上有自己的思考。"作为一部具有浓郁西藏风格的作品,李仓枭认为,王建民的"六狂"给演奏者很多想象的空间,作曲家的作品其实画面感很强,风格非常鲜明,演奏者可以通过技术、技巧的选择,进行属于自己的二度创作,构建自己意象中理想的音响和听觉效果。她觉得这是一个有逻辑的过程:演奏者研读作品,建立感性的音响意象,选择适合的技术,通过技术把意象性的内容呈现出来,把作品从二维的曲谱符号语言,转变成一个立体的、三维的音响作品,最终形成一段鲜活、有生命力的旋律。当演奏者内心的感觉和这种旋律实现同频共振时,演奏者自身会非常震撼和享受,同时也实现了与作曲家、听众的沟通和互动。


李仓枭认为,参加金钟奖对自己最重要的意义是通过这样高强度的练习和演奏,更好地认识自己。作为一名青年二胡表演者,她希望自己逐渐对音乐作品具有深刻解读的能力以及准确的把握力,而这样一个强度高、难度大、挑战多的备赛过程,极大锻炼了她短时间内对作品的解读能力和把握能力。赛程中评委的点评、选手间的交流,也让她有很多收获。她希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和自己的学生分享更多对金钟奖、对舞台、对演奏、对作品、对音乐艺术的感受和看法,传递自己的音乐理念。



朱婧:"黑马"也经千锤百炼


640 (3).jpg
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第四名朱婧


在刚刚落幕的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上,上海音乐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朱婧作为首次参加的选手,不仅过五关斩六将闯入决赛,还在五位获奖选手名单中有了一席之地。朱婧的导师、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教授汝艺说,"朱婧第一次参加金钟奖就拿到了大奖,有人说她像匹黑马一样。但实际上每一匹黑马都是在台下经历千锤百炼才脱颖而出的。她的刻苦、热爱、投入,为她此次获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全国惟一常设的音乐综合性大奖,也是目前国内音乐届惟一的国家级专业大奖,中国音乐金钟奖和其他比赛相比曲目量非常大,选手除了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以外,还需要具有强大的体力、耐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汝艺认为,朱婧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她非常热爱二胡这件乐器,每天坚持不懈练习数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而且做到真正的心无旁骛。


第一次参加金钟奖,朱婧自言自己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心理状态的调整,以及从未遇到过的、如此大的曲目量。从复赛到决赛,金钟奖的每位二胡选手要准备的作品有十首之多,这使得金钟奖备赛成为一个耗时很长、极度考验选手的过程。


备赛期间的生活单一且辛劳,但朱婧认为自己的收获与成长也是巨大的,最终的获奖离不开学校各位老师的默默付出。朱婧的导师汝艺,如同父亲一般给予她很大的帮助。心理上,老师帮助她克服备赛过程中内心的焦虑与不安,摆正心态;专业上,对她精益求精,不仅安排好详细的练琴计划和目标,更是对每一首作品悉心指导,即便是假期也要求她每天发送练习视频,在百忙中抽时间逐句为她分析和指点。这让朱婧得以快速并深入地掌握每首乐曲的风格和作品内涵。俞虹、李渊清两位艺术辅导老师陪伴她一遍又一遍地磨合曲目,针对其音色、音量的特点,不断调整独奏与伴奏之间的配合,使她在赛场上能有更好的表现。上音民乐系、研究生部、艺术处、教务处等部门的多位老师都为朱婧的参赛提供了各种帮助。


与此同时,上海音乐学院也为校内参加金钟奖的选手提供了全力支持,专门推出了金钟奖比赛选手备赛机制,为参赛选手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例如:为朱婧提供了与贵州交响乐团合作以及在"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等演出的机会。与贵交的合作是朱婧第一次与交响乐团合作,她首演了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王建民创作的,由古筝版改编成二胡与交响乐队版的作品《阳光·大地》。这次演出让她增长了与乐队合作的实践经验,并对《阳光·大地》这首作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在此次金钟决赛中有了更为出色、稳定的发挥。此外,上音民乐系还为每一位备赛选手提供了多次走台和开展独奏音乐会的场地。种种实践机会与演练,让朱婧能在金钟奖赛场上以更加自信与从容的心态面对每一场比赛。


除了收获令人羡慕的奖项,朱婧认为此次金钟奖历练得到的更大收获是愈加自信和沉稳,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金钟比赛圆满结束了,但是对于我来说又是一个新的开端和起步。艺无止境,我会一如既往地热爱二胡,继续不断努力精进,在音乐这条路上永远坚定地走下去!"



汪媛:将参赛经验融进教学


640 (4).jpg
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第五名汪媛


当武汉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汪媛在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中获奖的消息传回到武汉音乐学院时,教授过她的师长、她带过的学生,都为这一喜讯而兴奋。


从武汉音乐学院附小读至研究生,最后留校任教,汪媛是地道的"武音人"。在武音学习多年,她先后师从刘洋副教授、楚俊副教授、胡志平教授。2019年,汪媛参加全国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进入决赛并取得第九名的成绩。2020年,她受聘留校,成为武音的一名青年二胡教师。与之前的学生身份不同,这次参加金钟奖,因为有工作任务需要完成,备赛需要投入更多个人时间,也比学生时期要更辛苦一些。虽然备赛强度大于上一次,但成为教师后的汪媛参赛心态与学生时期相比变得更沉稳、平和,比起结果,她更希望在金钟奖舞台上展现最好的自己。


本届金钟奖二胡初赛阶段采取了线下选拔方式,选拔地点正好在武汉。汪媛有机会全程观看选拔过程,其他选手的表现让她收获颇丰。


拿到作曲家王建民创作的《第六二胡狂想曲》曲谱时,汪媛的心情有些激动。这部作品不仅旋律好听,其中的慢板部分、节奏律动及浓郁的西藏风格,尤其让她心动。她当时第一感觉就是,一定要好好练习这首作品,争取能冲进决赛,在决赛舞台上为评委和观众演奏这部作品。"六狂"延续了以往王建民二胡狂想曲系列的特点——技术难度非常高,其中有跨越八度的弓法,需要演奏者快速换弓。有的地方作曲家还写上了连弓的弓法,对不少演奏者都是一个难关。汪媛说,为了攻克曲谱中的各个难点,她每天都会投入大量时间练习,这个过程对个人技术也是一个磨练和提高。比赛结束后,评委在点评环节建议选手们读谱一定要仔细。对于一些细致的弓法,她准备在今后的练习和演奏中再进一步攻克和细化。


第一次参加金钟奖时,汪媛正面临研究生三年级毕业,带着"要冲进决赛、要拿奖的"压力,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这次参赛,武汉音乐学院给予她很大的支持,老师、同事们也鼓励她不要有太大压力。站上舞台,汪媛觉得自己更轻松、更自信了,"我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认真地完成每一场比赛,在金钟奖舞台上展现出自己最好的状态,就是成功。"


对于获奖,汪媛充满感激。赛前,武汉音乐学院特别为参赛选手提供锻炼平台,不仅举办了多场赛前汇报音乐会,让汪媛有机会从头到尾演练复赛、半决赛和决赛的全套曲目,还邀请二胡、钢琴、声乐等多个专业的数位专家前来点评、指导。她感谢中国器乐系的领导、老师对自己的支持和帮助,让她轻松上阵,以最好的状态备赛;更感谢胡志平、楚俊、刘洋几位老师对自己多年的教导。尤其是赛前的每一场独奏音乐会,中国器乐系弦乐教研室的老师们都亲临现场,对她演奏的每首乐曲进行细致指导。


备赛期间,汪媛在琴房刻苦练琴的身影,无形中为学生们树立了榜样,让他们也更积极地投入练琴。看到自己的老师在金钟奖中获奖,学生们受到很大的激励。汪媛说,获得金钟奖是一个新的起点,接下来她将认真整理参赛历程,将参赛经验转化成教学内容,在继续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更好地教书育人。





Copyright © 2020-2015 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弓弦乐学会、北京华夏璇音艺术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 备案号:京ICP备11008012号-8